如今计算器都已经可以支持Python了,想起初中的时候在电子词典上学BASIC,感觉时代也是进步了好多,不知道当时聪哥当年在HP-65计算器上写游戏是个怎样的感受
家所在的小区被封控,导致在公司住了10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读完了《地球往事——死神永生》,就是是常说的《三体3》,记得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看完了前两部,而第三部只看了前面的1/5左右,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二部的主人公——逻辑。 第三部继承了前两部的世界框架,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更大,同时
尝试了一下Deepmind给出的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仿真代码,尽管将训练的步数由代码中推荐的2e7步改为了只有1000步,依然算了相当久(毕竟人家用的可是NVIDIA V100)。效果怎么说呢,稍微有一点儿神似吧……
本来想在出差的空闲时间读一下吴军博士的新书——《计算之魂》,但当时没有果断下单就拖延到了五一假期,目前只看了开头的部分,感觉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非常新颖的,待完结之后再写详细的读后感吧。 目前最大的感受是对工程师的五级划分,如果按照这个定义自己的天花板可能就是4级了,感觉再向上突破就
开箱整理(Unpacking)通关纪念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个游戏,特别是前不久进XGP的时候,但一直都没有去尝试一下,趁着五一假期哪也去不了,就把之前放在待玩列表中的游戏清理一下吧。 游戏非常简单,就是拆箱取出物品然后摆放到房间里适合的位置,仅此而已。而同时整个游戏的过程贯穿了房屋的主人从小时
久仰卖出8000多万份的《Wii Sports》,买了最新发售的续作《Switch Sports》。尝试了其中最为简单的羽毛球,上手非常简单,虽然游戏本身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Joy-Con做出对应的挥拍动作即可,但实际过程中还是难免会特别投入的身体也跟着移动,几局下来还是能够感觉有一点儿运动量,希望继《健身环大
对国产CPU的未来和一个力挺海思的网友在评论区交流了几个回合,还是比较坚持认为最终必须要实现完全的自微主架构和指令集,并建立自己的软件生态,不然就算买了授权也会被各种限制和围堵,另外感觉开源的RSIC-V也不一定真的就是捷径,毕竟开源被商业操纵的例子也有不少。 目前最为看好的还是龙芯目前的
发现行情也真是变化快,如今的显卡已经是一天一个价了——真所谓“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两百”,RTX3090Ti也已经不需要抢了,14999的原价随便买了……
花了一点儿时间了解了一下光线追踪(Ray Tracing)的基本原理,其实基本上就是几何光学的原理,而其能够实现极为真实的效果则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升。 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多是——在基础能力不足时要通过各种复杂的方法手段来得到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但当基础能力提升后,一般都会回归到最为基本的原理
早上一大早去了位于大望路的华贸中心Apple Store,刚一开门就到了人非常少,主要是想避免和太多人产生时空交集…… 本以为可以很容易的测试一下Mac Studio的性能,可惜店里的网络连不上Github,而且系统默认没有装Python,通过系统现场装了一个Python3,但默认却没有装numpy和scipy,店里的网络也不支
代码已经改好,欢迎已经买到Mac Studio的大佬测试。在自己2011年的13寸Macbook Pro(Core i5-2415M双核2.3GHz~2.9GHz DDR3-1600)上运行一个循环用时40秒,在Zen3架构的Ryzen(Ryzen 7-5700G八核3.8GHz~4.6GHz DDR4-3200)运行一个循环用时11秒,性能提升4倍,但按照摩尔定律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9年应
突然有个想法——把之前写的拓扑优化程序传到github上,然后到Apple零售店里用M1 Ultra的Mac Studio跑一下,看看效果有没有传说的那么厉害,毕竟这个程序还是非常考验CPU单核和内存性能的(主要还是我没有做优化[二哈]) http://t.cn/A66J3CoY
一直在等一个增强版(M1 Pro或是M1 Max)的Mac Mini,然而这次苹果倒是发布了巨无霸的Big Mac——Mac Studio,随着18号的正式发售,也是看了各路评测,又都是一个套路——超级生产力工具,强到不知道要怎么用,然而又是仅限于剪视频,怎么不跑个拓扑优化,跑个CFD?看来生产力==剪视频已经是个公理了…
http://t.cn/A66V2k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