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忏悔罪障,也不会想到要以目前的凡夫身份去追求无上正等觉。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

今天 12:00转发|评论

这世间,有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精神弱小,对现实产生恐惧,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消失,这种消极避世的无我是一种病态,并不是佛法所说的无我。有的人低调做人,把我缩小、把我放低,这样的人很谦卑,但终究也有所求——为求得安全、为赢得赞赏、为家人平安、为前路通畅……这还都属于世间法的范畴,也不是佛法 ​

今天 07:00转发|评论

把握命运的关键,不是求神拜佛,而是把握好自己的心念。一方面,学习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正确认识纷扰现象背后的本质;另一方面,依循着这些人生智慧和正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心态。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事,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改善命运;人生最大的贵人和救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论前 ​

7月18日 20:00转发|评论

所谓的忍辱波罗蜜,不是说你硬压住自己。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你的心是清净的,世界就清净了;你的心是平等的,你就不会受到这个世界的伤害了。否则的话,你就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懂得运用智慧来转变它。 怎样运用智慧来转变自己,让自己不生气呢?很简单,你修忍辱波罗蜜,打 ​

7月18日 17:00转发|评论

我们学佛必须要深信因果,从“种因”上下功夫,处处积恭敬别人的因,得受尊敬的果;积健康的因,得健康的果;积财布施的因,得发财的果;积法布施的因,得聪明智慧的果;积孝敬老人的因,得长寿的果;积成佛的因,得成佛的果。想得到什么样的果,就积什么样的因。 ​

7月18日 12:00转发|评论

正如每个人难以选择父母、出身及人生的种种境遇,在命运面前,我们显得如此软弱渺小、无足轻重。于是,在感到力不从心时,我们会期待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明、算命先生的占卜或某个值得托付的伴侣,以此给自己依靠和安慰,给自己更好的未来。 然而,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以缘起的智慧透彻了悟 ​

7月18日 07:00转发|评论

地藏菩萨手中的明珠非常的纯净耀眼,是非常珍贵的稀世珍宝,同时也是戒、定、慧所凝结而成的宝物,这个宝珠叫作摩尼宝珠,如意宝珠。 宝珠光明能够遍照虚空法界,光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

7月18日 00:00转发|评论

地藏菩萨手持锡杖,象征锡杖能够震开地狱之门,解救地狱众生脱离痛苦,同时,锡杖发出的声音也有警醒沉沦众生之意。 ​

7月17日 20:00转发|评论

多求多恼。我们都想多求多得,得不到烦恼,得到了怕失掉更加烦恼,这些事牵扯着你,心不安定,还能修道吗?以贪求故废修道业,退失信心。 ​​​

7月17日 17:00转发|评论

施无畏,是布施的一种,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给予帮助,消除恐惧。不只是观世音菩萨,十方诸佛菩萨、出家人、修行人、正信的佛弟子都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当我们念佛号、诵经文的时候,会特别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呢?印光大师开示,众生之心,与佛菩萨之心,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众 ​

7月17日 12:00转发|评论

恐惧、不安、忧虑、烦乱,根源无非是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就像一杯掺了泥沙的水,越是去想,内心搅动越厉害,杯中的水浑浊不堪。双眼透过这杯水,根本看不清对面,也就是说无助于我们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反而容易如无头苍蝇般错上加错。 此时,放下万缘,念佛号或者诵佛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此 ​

7月17日 07:00转发|评论

对于五欲境界,你越贪恋越舍离不了,越不会厌弃。好像你要火熄灭,却经常往里头加薪,那火能熄灭吗?你让心静下来,不要有五欲思想,心渐渐会清净。 ​​​

7月17日 00:00转发|评论

修“随喜”,有一个窍门,就是“暗称他人功”,当面称赞,很容易“不走心”,背后赞叹,可以有效避免一切不善发心。背后容易伤人,但反过来背后也容易真心赞美他人。 1.避免“谄媚” 即“拍马屁”,为了讨好别人,夸大宣扬,在对方听不到的场合依然能称扬其功德,可以防止阿谀奉承的习气发作。 2.避免 ​

7月16日 20:00转发|评论

随喜,不同于世间的话术、口才技巧,所修的重点在内心。 若嘴甜,心不正,对自己有利益,就说好话、大话;没利益、伤害利益的,则是冷漠、恶语、挑拨离间。 在世间,这叫做“口蜜腹剑”“满嘴跑火车”,佛法中,则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因为前面的原因,所以导致结果:多被人毁谤欺骗 ​

7月16日 17:00转发|评论

普贤菩萨来开示我们,嫉妒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容易断除,乃至于修行人都可能会冒出来。 所以我们要修“随喜功德”,把无量劫以来的嫉妒的习气、烦恼连根拔除。并且我们把嫉妒的这个烦恼拔出来以后,我们的心量才能宽广。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能够改造内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量等虚空,让我们的真心显 ​

7月16日 12:00转发|评论

也许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件浪漫的事,想当然以为自己来生肯定还会重回人间,甚至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这种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 地狱的寒热、恶鬼的饥渴、旁天的愚痴、非天的争斗、天人的堕落以及人道的生老病死,六道中的痛苦无量无边,没有任何地方能让我们真正获 ​

7月16日 07:00转发|评论

父母对我们的恩大如须弥山,佛教里面《父母恩难报经》以及很多经典都有讲到。其中佛在《四十二章经》言:“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上之神也。”就是说人们去拜天、拜地、拜鬼神,灵不灵呢?不如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孝顺自己的父母比拜天、拜地、拜鬼神还要灵,我们人有很多的苦难从哪里来的呢 ​

7月16日 00:00转发|评论

布施需要智慧。日常生活中,养家糊口样样需要钱。如果在捐了很多钱后,生活难以为继,再事后后悔,那么反而不美。勤修布施不意味着非要捐一大笔钱。在日常生活中,随缘供养佛法僧,随份帮助弱势群体。即使是一杯奶茶钱,只要用善心布施,那就是来世富贵因缘。总之,在佛法中,修行布施的方法有很多种, ​

7月15日 20:05转发|评论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

7月15日 17:04转发|评论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的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反对见解,就是作茧自缚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 ​

7月15日 12:04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