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经中讲,学佛有二十难,其中就有豪贵学道难。有势不临难。没有开启智慧,在拥有财富地位后,很难再思出离,很有可能会堕入为富不仁的泥潭。这样的人如何才会出离世间而成佛道呢?福慧双修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修福需要智慧做引导,修慧需要修福做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不能超越因果,但是可以转变因果。怎么转变?从因地转变。因改变了,果自然就变了。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坎坷、艰难或痛苦,这时你只想摆脱、逃避是没有用的。若是通过忏悔,真正把恶因、恶缘消掉了,显现的果报自然会改变。你要改变这样的现实,也是要从因上入手,从因地上改变。你想掌握将来的命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
人们生活在三界里,举心动念莫不在造业,特别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若非有大智大慧,真不能照破。因此点灯供佛,藉助佛的智能明灯引燃我们的心灯实在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恒常持续不停。尤其在这末法时代里,众生根性不仅普遍驽钝,而且造罪亦重。从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问题中,显示出人们在无明引发的贪、瞋
慈悲,是在生命善的本能上的一种理智、一种坚持。是不以“我”为核心,而是建立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基础上,不分善恶、男女、老幼、贵贱,令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离开痛苦、断除烦恼。如《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誓愿,这是一切大乘菩萨行的所依,是大乘修行“有这个就全有,没这个就全无”的总根本。这个誓愿所承诺的是对法界一切有情作利益,直到度尽他们成佛为止。由这个誓愿就出现了菩萨无量万行。这里如果有一念生了彻底舍弃其中一个众生的心,那就破掉了菩萨誓戒。所以不退大乘道的
以出世的情怀来做入世的事业,这是种很朴素的情感。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我都是迷失的,自己还没找到自己,自我的情绪还处理不掉,烦恼还消化不了,还是个充满负能量的人,甚至在家里还不是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好丈夫,怎么做入世的事,如何去奉献别人呢?当我们找到自己的时候,能遏制自己的负能量,戒贪
近年来,曾流行过一句话——“离开舒适区”,大致意思是别让自己一直停留在某个心理和习惯的固定模式里,需要适当地做一些改变和进步。 真的了解无常、相信轮回的人,自当明了,一切安逸都是假相。沾沾自喜于眼前的安逸,并不觉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把学佛当做丰富视野,给生活点缀雅趣,那就是“空手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如果一个单位或团体,擅长争名夺利,流行勾心斗角、是非短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远离。 一来,这种风气盛行之处,搞事的多、做事的少,发展前景是堪忧的。二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长期受到这种习气熏染,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独善其身、不受影响。沾
《佛本行集经》中讲到,难陀出家后,尽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然安住不下来,常跟恶行比丘结为朋党,喜好扎堆谈论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带他来到卖鱼的摊位前,让难陀抓一把垫鱼的茅草,待他放下后问:“闻一下手上是什么味?”难陀答,“腥臭扑鼻”。佛陀告诉他,“亲近恶友也是这样,虽然时间
作为在家居士,尤其是受了五戒的,远离赌博和酒吧是最基本的认知。此外,对于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也应保持距离。 或许有人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是人间游戏应酬,又不会做越界之事。还有人说,《维摩诘经》中能与文殊菩萨旗鼓相当的维摩诘居士,也是住豪宅、有妻子、服饰华丽,甚至结
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首先,遵纪守法是底线,但为自己的长远考虑,也应远离那些通过造作杀生、妄语、绮语等恶业的方式来谋生的职业,例如屠宰等。 日行一善,积功聚德。反之,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愿意日行一恶。而职业是天天在做的事,职业
佛门所有的道场,特别是末法道场,可千万不要起坏心思,要非常注意。 佛门,乃福田之地,耕种福田;也是善根之地,培育善根。但是在佛门之地造业的话,那么所产生的业力也会很大。 因此信众们要时刻注意不要造恶。以免在佛门求智慧、福德的时候,福慧还没求到,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烦恼重,在佛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