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鸡汤文叫“时间会让你看清一个人”。但其实,时间最大的功效是让我们看清自己。人生只有在历尽劫难之后,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心是如何的。修行中的观照,不是去看别人,而是借了世间众生的相,来看了自己。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后几句。”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里表达了
在宋徽宗的书画作品中,道教思想让他绘制了很多祥禽瑞草,用以预示国家运兆,有端门上空的白鹤、玲珑石上的瑞草、有芙蓉枝头的锦鸡还有杏花枝头的鹦鹉。 宋徽宗深得道教精髓,他的心性也日益走向超逸清空。带着这种心性,他的书法行笔也取法自然之物,讲求放而不肆。有人评价宋徽宗的字“点如菊,撇捺
老子认为“德”是人类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方向和目标,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撑。他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只有注重道德修养,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 因此,老子提倡“尊道贵德”。老子主张尊重自然规律,注重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注重道德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那么,你认为当下
道教修行讲求“长生久视”,但这并不是贪生。如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是达观的,他认为生死乃自然规律,不应该过度在意。庄子主张“长生久视”,追求永生不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庄子认为人的寿命有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庄子并不害怕死亡,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 你读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吧!同时也经常会有人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做到。”但其实在道教的修行中认为,你做好了你自己,你做到你自己的最好,这就是成功。 现在的你,达到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了吗?
“好爽利,好豁畅。坐卧住行,逍遥坦荡。细寻思、名利之人,怎知此味况。向闲中,搜修养。锻炼一颗,神珠晃朗。算三次、海变桑田,是仙。”这是马丹阳写的一首《清心镜》。沧海桑田的变幻中,你觉得什么才是永恒呢?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但庄子真实的意思是?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无为”的思想是消极的,但却不知道所谓的“有为”并不只是有所作为,而是指违背了事物之道而盲目地作为。“无为”,是不夹杂主观态度而符合客观规律的作为。 除了这一点,你在读《道德经》或者其他经典的时候,还常常见到哪些容易被误读的内容呢?
“远游绝尘雾,轻举观沧溟。 蓬七阴倒景,昆崙罩曾城。” 这里的昆仑和曾城,都是西王母的住所哦。这首“游仙诗”的作者是王彪之。魏晋时期,“之”字是典型的天师道世家的标志。你还知道哪些带“之”的道士文人呢?
谈及道家思想的时候,其实有两个概念是最核心的,即“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指“无为而治”,即不主动干预和指挥,而是让事物自然发展。这一思想源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无为而民自化。” “自然”,即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的平衡。这种思想也体现在“道法自然”的
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道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最能感觉到道教色彩的,是什么事呢?
庄子曾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说: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出处:《庄子·大宗师》) 在道家看来,活着就像